《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05 00:35:14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1

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这节课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创设情境,产生冲突。首先教师从旅游准备食物出发,出示图片,让学生把这些食物公平的分给两个小朋友,学生自然想到要平均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学生很容易分好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半个,教师提问:半个能有什么数表示呢?学生就产生疑问了,这时就表明半个可以用分数二分之一表示,揭题:认识分数(几分之一)。

第二部分是自主探索感悟新知。(一)探究二分之一;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提到的二分之一是怎么得到的呢?教师揭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二分之一。教师追问:那还有半个蛋糕可以怎么表示呢?学生都会用二分之一表示。接着请5位左右的学生出来说一说二分之一是怎么得到的,强调平均分。接着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说明各部分的意义,接着对着自己的同桌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接着出示小练习:判断图形阴影部分是否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情调平均分)。(二)创造二分之一;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长方形制片折一折、突出它的二分之一,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得到三种不同的折法,教师质疑:为什么折法不同,但阴影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想到都是把这张纸通过对折,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表扬肯定。(三)创造几分之一;提问:你还能把这张纸折一折,涂出它的几分之一吗?学生活动,学生会得到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分数。接着通过小练习进行巩固。

第三部分是初步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学生拿出小圆纸片,折一折,涂出它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并且比较大小,学生动手操作,根据图形大小得出二分之一大于,观察图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份就四分之一越小。教师接着出一张平均分成8份,涂出其中一份的圆形纸片,学生会用八分之一来表示,教师立刻抛出问题:你能比较二分之一与八分之一、四分之一与八分之一的大小吗。学生根据结论,比较大小。接着联系想想做做。

第四部分是练习应用,巩固提高。通过想想做做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五部分是全课总结。学生自述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如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整节课思路还算清晰,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是在练习的思维含量上做的还不好,在学生能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有一定层次的提高,同一练习题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某些细节上如语言的表达还要进一步精炼。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2

分数是一个内涵复杂、形式多样的数学概念,分数的初步认识如果仅仅局限于形式上的认识,学生的认识难免肤浅,因此。我在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中力争找准学生已有的认识框架和分数复杂意义的结合点,也就是直观模型。

基于上述想法,我在做教学设计时力图体现以下三点:

一、让学生更系统的认识分数。本节课的导入是从学生刚刚学过的有余数的除法进入的,通过这样的引入,让学生认识到,过去除法中出现剩余的时候我们用余数来表示,而今天的学习我们则可以把剩余的部分继续平均分,这就产生了分数,通过这样的引入,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就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解。

二、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分数。本节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直观模型,除了教材的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这样的面积模型之外,还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实例,特别是还提供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生活实例。于是让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就更加全面。

三、力争凸显帮助学生发展的理念。这节课我注重学生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敢于质疑,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发展自己,通过这种方式,力图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通过活动迸发出更多的思维火花,同时也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但课堂教学的实施总是和预设的理想化状态有一定的偏差,主要教学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3

日前,上了一节公开课《认识几分之一》。在课前,我是这样设想的:

1、力求把数学课堂变为活动的课堂。本节课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成了几项活动:如让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学具,一方面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巩固平均分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让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体验学习分数的重要性;让学生折一折,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找一找,体验感知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等,力求体现出数学课堂活动化。

2、突出学生对概念理解的体验与感悟。本节课学生对几分之一概念的理解,是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后逐步建立的,虽然学生在描述过程时不够严谨,但这些是在学生操作,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得来的,比教师直接讲授,单纯的重视机械记忆应该要好。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学生的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如:在分学具时,我采取同桌协商的办法,折纸采用独立操作的办法,讨论分数的意义时用小组合作等,这样逐步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教学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大部分做得较好,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1、尽管分数是第一次学习,但部分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对1/2已有所了解,若教师此时能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及时调整教学,放手让了解1/2的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因势利导,借助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分数的读写。使计划的课堂变成生成的课堂,将更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2、理解1/2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刚接触时,学生的理解可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应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组内多说一说,多争辩一下,从而逐步完善。教师不应为完成任务而缩短时间,代替学生思考。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4

我今天上的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初步认识中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这节课教学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能联系实际说明几分之一的含义,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使学生经历从平均分的结果中抽像出几分之一的过程,发展形象思维及抽像,概括等思维能力,初步体会数的发展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素养。这节课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及大小,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围绕这个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在 ……此处隐藏11110个字……景支持。因为如果离开具体情境,让学生去体会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用几分之一表示,这种做法不符合三年级儿童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思考如何创设情境,设计学习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先前的经验,引发认知突破。教学几分之一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快会想到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1个桃,这是用和、具体数量分桃的结果。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题目不是要求说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而是我们回答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应该怎么办?首先要把这盘桃看成一个整体,用画圈的办法表示,然后想想要把它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应该用什么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把当前的问题与学过的把一个图形平均分建立了联系,学生才可能说出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教师应该重视“提供4个桃(画出集合图)对集合圈内的桃平均分”这一具体情境的呈现过程,以形成学生认识分数新的具体含义的表象。教学第64页“想一想”时,教师应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学具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再现上述情景的呈现过程。继而,教师可组织学生结合小猴分桃的实际情景反思今天学习的分数与以前学习的分数有什么不同,突出今天得到的分数平均分的不是一个物体,而是几个物体的整体。

四、注重操作,促进理解

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直观操作可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使外显的动作促进数学思考,把具体的感知上升为抽象的思维。三年级的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是与具体的操作过程结合在一起的。比如第64页“想一想”,把一盘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的2个桃是这盘桃的,教学时可让学生分一分,从而得出,每份(2个桃)应该是这些桃(4个桃)的。

五、加强比较,强化理解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需要通过对数学教材的比较,理解新知的本质意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教材中安排了较多的对比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重在同中辨异。如第66页第1题,第67页第2题,在比较中让学生认识到12的和12的、8的 和12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体会分数对应于不同的“整体”,它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是不同的,分数具有相对性。另一类重在异中求同。第72页第4题,在学生算出两人各用多少米绸带之后,让学生说一说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体会其解题方法上的一致性,加深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本质。

比较,促使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层。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经编辑部时,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尽可能地找到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继而组织交流,让学生用自已的语言说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时要把握好比较的“度”,做到到位,重在让学生感悟、体会有什么不同,但不越位,不要任意拔高教学要求。分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小学生数概念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学习分数,使他们头脑中的数,不再仅仅表示一个一个的物体,而且开始表示物体(既包括一个物体,也包括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一部分。这种数概念的扩展是一次质的变化,过程是比较慢的。在三年级下册学习“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教学的着眼点与着力点。总之,我们要在正确理解,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植根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数学经验,利用实物操作、图形直观等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15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这堂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设计矛盾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矛盾,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概念的辨析。

如在课的导入时,利用“分月饼”游戏,制造了“半个”月饼没办法拍掌的障碍,半个该用什么数表示呢?给学生造成悬念,为探索新知创设了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新知识的需求。带着这个需求,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主动探究、积极合作、乐于发现和创造,营造出互动教学的气氛。

又如:在课堂上,当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时,有一个同学出现了错误,(斜着折,没有平均分),我不是简单地给予判断评价,而是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全班同学讨论。学生经过讨论,更清楚地认识到分数必须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再如:教学1/4时,当学生出现了多种分法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么多种分法,涂色的那一份为什么都可以用1/4表示呢?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加深了他们对分数概念的理解辨析能力。

2、重视学生做数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实施“新课标”,就是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陈旧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我在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去认识“几分之一”。通过各种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知识是自己探究感悟到的,而不是老师教给的。如在教学1/2时,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形成对“1/2”正确的认识,自主解决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作用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从课堂的学习氛围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在生活中找数学,学生概念的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在生活中提升数学概念,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应用和方法的运用。

本节课我十分重视让学生联系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分数。如课的导入,从中秋节引出“分月饼”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

在运用新知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从教材主题图和身边的事物中去寻找分数。由于主题图所呈现的“游乐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生能很快地找出这里的分数,并主动与同学交流。在汇报时,学生一个个争着说,形成了一个高潮。在最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分数时,学生表现非常好,找了很多,把这节课又推向了另一个高潮。甚至有的学生把概念进行了拓展,如一个学生说“我们小组有7张椅子,每张椅子是其中的1/7”。如果学生不是对分数有了清晰的认识,他能发现这个吗?

4、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学习。

教学1/2时,从扶到放,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亲身体验到分数必须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分数概念并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而在后面的教学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用学习1/2的方法自己去探究,类推出其他分数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等数学方法,逐步加深对分数概念的理解与辨析,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获得了提高,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另外,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让他们完整、正确表述“几分之一”含义时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很重视语言表达的完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表达、叙述几分之一的意义,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完整性。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