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反思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反思1
2006年5月,我在学校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吆喝》。在这堂课上,我充分体现“课标”注重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情境导入时将文中的一种吆喝改制成现代广告,并与传统的吆喝进行对比联播;整体感知时让学生寻找出文中的各种吆喝,并把要点概括出来;广告创编时分小组,将各种吆喝改写成现代版广告创意,反弹琵琶,将电视上的广告改编成北京版的;最后回归原文,让学生对传统的现代的广告发表自己的看法,链接生活,为家乡的特产设计“吆喝”。在这堂课上,我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设计了说“吆喝”的现场表演,喊“吆喝”的角色体验,论“吆喝”的课堂讨论等三个学生活动环节,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同时,加强教材的挖掘,新理念的渗透、新教法的展示、课件的运用,效果都不错,老师们对这堂课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它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和全新的教学思想。但我作为这堂课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对这堂课的感觉却并非十全十美,如部分教学目标并未如期实现,一些课文知识落实的也不尽如人意,师生互动和学生的活动环节总觉得还存在瑕疵,总觉这节课的“语文味”不浓。总而言之,这堂公开课下来,我对“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产生了一些困惑和反思。
困惑一:主导、主体熟轻熟重。
众所周知,在课程双革形势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在《吆喝》这堂示范课的第三个环节“论”的教学设计中,我的设计是让学生讨论回答:文中的“吆喝”是北京的,你认为仅仅属北京吗?即使现存的吆喝,也在发生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个现象?而学生此时的回答却和我的想法了不同之处,他们认为电视上的广告都是北京的,这是一种文化。当时,我就很巧妙的按照自己的思路讲下去,把学生引到自己的设计上讲下去。虽然这环节没被听课老师批评,但是这个问题却一直让我困惑,主导、主体到底谁轻谁重?如果以教师的设计为主,那就违背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如果放开的让学生活动、讨论,那么教师的教学设计究竟有多大的意义?课文知识怎么落实?
困惑二:不能对学生说“不”。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价值取向。“课标”鼓励教师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弘扬学生的个性,面对学生一张张幼稚的脸庞,这些未曾雕琢的“天然璞玉”,教师只能将她们小心翼翼地包裹好,精心呵护好,生怕稍一疏忽又把她们雕刻成“千人一面”。在《吆喝》这节示范课的第二个环节喊“吆喝”和第三个论“吆喝”环节中,面对学生的笨拙表演和不准确的答案,为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我不得不说:“不错”、“好”、“非常有道理”、“这是你的发现”、“是这个意思”等等,极少对学生的回答说“不”,一堂课下来,同学们皆大欢喜,课堂气氛及其活跃,可是我的心情却不能平静:这一部分同学所谓的积极性和想象力的到了鼓励,可是对于班上其他大部分同学而言,他们对知识、对真理的追求标准就不会产生模糊和偏差吗?这对他们也是一种不公平啊。新课改对学生的课堂评价真的不能说“不”吗?
困惑三:多媒体非用不可。
信息时代,如果不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那是一件憾事。多媒体信息量大,有扩展性,能向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刺激,是教学的得力助手,是创设课文情境的有力手段。为鼓励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现在许多公开课、示范课都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依据。但是在《吆喝》这堂课上,我只是使用视频录像来导入课文情境,使用幻灯片来展示课堂的进度和环节,其他环节都是以师生的互动表演和课堂讨论为主。课件设计也并非精益求精,如果以多媒体运用的标准来看,这堂课不见得成功,一些老师也提到这堂课的课件不够出色;可是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是许多老师首肯,这堂课的综合效果是有目共睹的,那么究竟该以怎样的标准来评价这堂课呢?多媒体运用究竟在课堂教学中占据怎样的地位呢?是非用不可、竭尽所能、精益求精,还是一无是处、可有可无、随遇而安呢?这些问题引起了我长久的思考,也催化了我思维的沉淀,结合自己半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我也探索了一些破解这些困惑的方法和对策。
对策一:机智、灵活驾驭课堂。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教案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我在讲授《吆喝》的第三个讨论环节时,学生的讨论并未与教师的教学设计保持一致,为保证课文进度,很“巧”的让讨论草草收场了。这看似完美的结果并不完美,因为这个环节违背了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的思想,也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一种嘲讽,因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应是和谐统一的结合体,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体。聪明的做法是什么?是教师的循循善诱、多维启发,是教师的穿针引线和妙笔生花的那一“点”,在教师机智灵活的诱导中,学生是可以完成对教学环节的思考的,是可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的,是可以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的!而这样的收获显然要比单纯的完成教学进度高明的多。再者,就算对教学进度造成了影响,教师完全可以在总结归纳环节或其他的讨论、练习环节加快速度,以弥补学生思维“出界”造成的损失。总之一句话:机智、灵活驾驭课堂,可以让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
对策二:敢于对学生说“不”。
说“不”真的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吗?课堂上,学生积极回答,体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起来答问的学生在答问前已经进行了独立的思考、经过了自己的深思熟虑,他们的答问正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若他们的答问是正确的、有道理的,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不仅是回答了学生的问题,更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如果学生的回答是不正确的或不够完整的,教师应及时给予纠正或请同学给予纠正、补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也有利于学生辨别是非真伪。如果学生的答问是不正确的或不够完整的,而教师还是一味地说“不错”、“嗯,好”、“这是你的发现”等等,那学生将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且还沾沾自喜,这不是对学生的尊重,而是害了学生。比如:在《吆喝》这堂课后,学生陆润达课后就跑过来问我,刚才第三思考的答案该如何概括?谁回答你都肯定,可见,敢对学生说“不”,给学生正确导向很重要。
对策三:不要被课件捆住了手脚。
课件能不能用?回答是肯定的。但如果被课件捆住了手脚,为课件而课件,使教师变成了电脑操作、幻灯播放、课件制作的实施者,那就大可不必。其实“课件”本无罪,关键在老师对课件的认识和走入了误区,即示范课,我用课件了,就完成了一个环节。作为语文教师应有扎实的基本功、较为宽泛的阅读面,才可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有的教师有很好的先天条件,下功夫练习朗诵,范读课文时酣畅淋漓,令人倾倒,那么上课时还需用磁带朗读吗?有的潜心研究板书艺术,每一堂课结束后黑板都留下精美的板书,令学生久久难以忘怀,还需用多媒体打出来,费时费力吗?有的教师对画画颇有心得,画作经常在报刊发表,这样的老师还需多媒体展示画面吗?课件制作很科学、很精制,其形象确定了,但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折断了思维飞翔的翅膀。如果,课件真的能代文字,那么把课本都制成电视电影不是更省事了吗?如果课件的使用以牺牲教学的生命力,以失去教学的本质为代价的话,那么课件,想说声爱你不容易。因为课上直接交流,可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增强师生交流,展示老师才华和学生风采,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肯定能够不断地引领学生走进别有洞天的新天地。
诚然,新课改以其破竹之势长驱直入,不以教师的困惑而停滞,不因暂时的逆境而驻足,但在课改的过程中,倾听“另类”的声音恰恰是一剂良药,它是课改的清醒剂。课改中遇到困惑,这是无可厚非的,教师应该从困惑中竭力地走出来,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丰厚自身的素养能力,这样,面对困惑,我们不会再无奈和茫然了,而将会有更多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反思2
一、语文教学现状
(一)关注名家(《教师之友》和“教育在线”上的几篇文章)
1、魏书生:《技术主义和权威人格的末路》
魏书生缺乏超越于功利之上的人文关怀,缺乏站高望远的知识视野,缺乏对教育作为必要的乌托邦的切身理解,而只能成为一个对应试教育服服帖帖,对教学大纲亦步亦趋,惟技术论的、匠气十足的语文教师。
2、钱梦龙:《方格之内的圆融》
钱梦龙倡导和践行的“三主三式导读法”无疑奠定了他在中学语文教学界实力派、技术派的地位,这一教学法虽有现代教育理论的包装但基本上还是属于传统教法的范畴,还是几十年来语文教学重视基础、讲深讲透讲实的技巧化的翻版。
3、于漪:《一个曾经的偶像》
于漪孜孜追求的所谓“人文”,仍然是几十年未根本更易的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的思想、道德、情感教育。无论是从"文道结合"的角度,还是从"文以载道"的角度,我们发现,更多的时候,于漪是以道为先的,有时甚至牺牲文,以文祭道。
4、“教育在线论坛”《不只是请教李镇西》
水云香君:一直有个想法,一直不敢提出。但为了核实一下,还是要请教李镇西老师。多次听人说,李镇西老师的课上的好,班主任当得优秀,可是学生考得不好。
李镇西:是的,我有过考不好的时候,而且我从不讳言,多次在公开场合讲过。相反,我特别辉煌的高考和中考成绩,我则很少提及。像魏书生那样的常胜将军,我的确不是。
特崇拜魏、李两位:魏的人生观,李的教育观。我以为,魏书生有大师的魔力,李镇西有诗人的气质。
(二)关注现状
1、教学目标虚化
新课标中对语文知识的教学建议是“随文讲解”,一些老师对要不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语文知识、到底哪些是有用的语文知识、采用何种方式教学语文知识等问题产生了认识上的混乱和偏差,在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知识目标缺失、含糊。由于有些人对“训练”提出质疑,因而能力目标处于悬空状态。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类情意目标本身模糊、隐性,更难落实。
2、教学内容泛化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因此,有些教师,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语文课上成了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语文课应该以语言和言语为核心,如果课文写什么就教什么,语文课就会被上成思想教育课、民俗文化课、旅游观光课、艺术鉴赏课、手工制作课、科学知识普及课……势必导致语文课的变味、变质。
3、教学过程表演化
哗众取宠、标新立异。如:将学生分成几个方队,设男女主持人各一名,教师则以评委的身份出现。课堂气氛如同娱乐节目或“智力大冲浪”那般热闹,参与者(最优秀的学生)的情绪也高涨,但多数学生由听老师讲课的听众,变成了看同学表演的观众。又如:将学生分成小组,由学生选出组长,抽到或领到讨论题,经过一番看似热烈的讨论,小组派出代表(大多是组长)发言,美其名曰这是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是花架子。这样的阅读课似乎很“活”,实现了所谓的互动,实际上却走入了表演化的误区。
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顺着文思、文情、文势自然流动的过程,是他们不断调动自己的人生积累和作者交流的过程,是他们的思想、情感、心灵受到触动、陶冶、洗礼的过程,是他们渐渐领悟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奥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应该是集中的,情感是专注的,心灵是沉静的。这样才能使他们从字里行间捕捉到关键的言语信息,深深地思考,形成独特感受和独立见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品出意味、情味,悟出为文之道和做人之理。
4、教学手段形式化
在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中,出现了赶时髦、图形式的现象,不仅没有很好地辅助学生的学习,反而弱化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课文中有些能给学生带来丰富想像的文字描述,被一些教师变成了用幻灯打出的图画,结果使活生生的东西凝固、僵化了,使本可以由一个个大脑想像出一幅幅图画变成了教师大脑加工成的一幅画,这自然禁锢了学生的再造想像。
二、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方向
1、在教学目标上,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语文完全可以自学,语文这个工具也只有*自学才能真正掌握。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自己进行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的过程。要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教师的教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学,在教法中渗透学法,用教法指导学法。
2、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重点、难点、疑点。忌讳面面俱到。教语文课,一般无须逐段地分析,更不应该逐句逐句地讲解,只要抓住重点、难点、疑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3、在教学设计上,要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教学的过程,本来应该是一个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并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发展思维的过程。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语言文字训练指的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其中重点是读和写的训练。
第二,语言文字训练包括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和训练语言。要让学生自己掌握那些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的句子、段落、篇章。积累的主要手段是朗读、熟读、背诵、抄写、默写等。
第三,语言文字训练是凭借课文进行的。
4、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启发诱导。要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指导下,学生自行探索、自己发现的过程,而不只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
5、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和教师
1、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是“首席”
(2)是“资源”
(3)是“关怀”
2、文本在阅读教学中的位置
阅读教学要以“本”为本,不要忘本(三个“本”依次指“文本”、“教学根本”、“阅读教学的本质”)。
(1)文本是有规定性的,“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意义作随意理解和解释。”
(2)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情境性,语言活动。
(见“武进中学语文”《对新课程阅读教学的两点认识》)
3、强调“读”
读(指朗读或诵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综合能力。
1、朗读能力首先表现在心理素质上。
2、朗读也体现一个人的识字能力。
3、朗读还体现一个人的理解能力。
4、朗读更体现一个人的语感能力。
四、关于语文习惯的培养
1、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2、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
3、养成积累运用的习惯
4、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5、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6、养成做文摘的习惯
7、养高声朗读的习惯
8、养成背诵诗文的习惯
9、养成批注文章的习惯
10、养成做阅读练习的习惯
11、养成观察思考生活的习惯
12、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13、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
14、养成写作提纲的习惯
15、养成研究文章题目的习惯
16、养成作文开头打草的习惯
17、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18、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19、养成课堂大胆发言的习惯
20、养成积极参加语文活动的习惯
五、关于作文
第一,要有整体性,序列性。
有些老师从初一起各老师便训练学生话题作文,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而且容易弄巧成拙。话题作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选取自己擅长的一种文体。”如果事先没有作过各项文体训练,又怎么进行选取呢?所以我们说,初一就老老实实训练记叙文,初二则说明文和记叙文,初三上学年还要训练议论文,下学年便主攻话题作文,这便是整体性,序列性。
面批,可细批,可组织学生互改等。
第二,要重视讲评,分类讲评。老师在浏览全班学生的作文以后,对存在问题的代表性作文(根据要求)与学生共同探讨,进行批改。学生明确要求后,再修改自己的作文,有时需要反复修改,提升作文的档次。
不要只评讲优秀作文,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欣赏优秀作文的水平,而是提升自己作文档次的方法、技巧。
至于话题作文,它包括许多综合的技巧。有几点要强调:
1、选好标题,力求新意(标题好本身可加分)
2、开头不要过于追求词藻华丽而写些与中心无关的内容,入题要快,结尾应顺应文章,力求深刻。
3、要善于点题,与话题挂上钩。
4、营造“亮点”,特别是语言的生动性。
5、千万要写好字,要让老师赏心悦目地欣赏你的文章。
六、做一个快乐的语文老师
(一)乐观豁达
1、以平静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1)对领导,不亢不卑;对同事,以诚相待。
对学生,平等,关爱。“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刻也不能忘了自己曾是学生”(李镇西)
(2)适应现实,不埋怨。改变自己就是发展自己。
(二)教书育人
1、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育人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感染、熏陶。语文老师要有童心。
2、会学习,善思考,勤反思。